English

坎尔井

1999-02-23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坎尔井(一作卡井)是新疆人民为战胜干旱的一种创造。这一创造给荒漠的新疆带来了生命之源泉。

到新疆不到吐鲁番是一种缺憾,到吐鲁番不去看坎尔井更是一种缺憾。感谢东道主给我安排了这样一次机会。

坎尔井(一作卡井)是新疆人民为战胜干旱的一种创造。我最早知道坎尔井是30多年前读到一本光绪时西戍的裴景福所写的《河海昆仑录》,其卷四有一段记载说:“坎儿井惟吐鲁番有之,不知创自何时何人,大小有式,深浅有法,河水不足,辅之以坎井,遂为千古农家妙法”。

后来为研究林则徐而读他的《乙巳日记》时,又在其道光25年正月19日条下读到简要地叙述了坎尔井的开挖和受益。日记中记林则徐西戍在新疆勘荒路经吐鲁番时所见坎尔井情况说:“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林则徐身为谪吏,犹能致力垦殖,关心民生,推广坎尔井,实无愧为当时官吏之佼佼者。后之视古,本难求其思齐,但也当深自内省。读史至此,复见尸位素餐者流,赧颜自得,了无愧色,不禁感慨系之!

这一创造给荒漠的新疆带来了生命之源泉。也医治了干涸土地,使它得到润泽。不仅改良土壤,使“大漠荒野,悉成沃衍”,棉花、葡萄产量大增,使吐鲁番富甲各处。坎尔井还成为有些人生计所在,不仅当地维汉族人有经营坎尔井者,就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天津杨柳青贫民“赶西大营”的人,携家带口,步行一年到新疆,除了垦荒和经营商业者外,也有靠开挖坎尔井维生致富者。创意者固难,而推广者尤有功焉,林则徐推广坎尔井,曾产生过比较明显的实际经济效应,功德在民,人民则给以公正的评价,称坎尔井为“林公井”,丰碑载道,启迪后来:一行作吏,百端都应以民为本。20年后,曾为林则徐赏识的左宗棠,为了抑制沙俄对新疆的觊觎曾发兵扬威于西陲,他在致友人函中,特别推崇林则徐推广坎尔井。信中写道:“吐鲁番土地肥沃,尚惜渠工失修,沾润不遍。林文忠戍边时,曾修伊拉里克河渠,考其遗法,亦止于渠中凿井(土人呼为坎井),上得水流,下停泉脉故引灌不穷。”(与刘克庵信)

这可能是左宗棠在行军甘肃途中,因水源不足而想到先贤的高见,所以他曾命令手下姓宋和姓刘的两位属吏专职督办在泾水上源开凿坎尔井,以解决干旱问题。可惜这样泽及后世的良法竟坏于塌冗俗吏之手,无怪光绪时人裴景福浩叹曰:“兵燹后井废地荒,无复有留心于此者,地利未尽,坐失膏腴,谓非守土之责耶?”

我们这次所见是一维族居民宅院所遗留,亲眼看到其暗流汇集处和出水口,见其设计之缜密与结构之精巧,实使人叹为观止,掬水捧饮,清新甘冽,沁人心脾,胜今之矿泉水多多,我从行囊中取出东道主所准备的矿泉水瓶,尽倾于地,俯身灌入井水,归途啜饮,不啻甘露。此足以见创意者之睿智及推广者之明察。我似隐约间尚能听到当年居民雀跃欢呼的余音。现代兴修水利之技术固已超越前人,但前人谋事的精神,仍可为吏治的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